晋地的暗流涌动是因晋地名门的衰颓倾倒所致,吸引着内内外外的无数目光。
有的只是冷漠旁观,有的在总结经验教训,有的则是幸灾乐祸,更有人想要从中获利,还有人看的心惊肉跳,感同身受。
武氏的这几个人只不过是适逢其会,起到了些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已。
而与此同时,河北到辽东的一路上,才是世所瞩目。
撤军的诏令从长安发出,第二日便已到达洛阳,随后便影响到了通往河北的漕运。
在隋末战乱的废墟之上建立起来的政军体系立即高速运转了起来,河南上下在探听朝廷用意的同时,立即着手诸般撤军相应事务。
第三天,诏令便过了黄河去到河北军中。
隔了两日,步群率两万人开拔,前移至涿郡,前锋则直至长城附近,并持续向东巡弋,以接应尉迟偕所部大军回撤。
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,撤军的诏令来的太过突然,除了寥寥数人,其他人事先没有收到半点风声,结果就是数十万人的仓促调动,期间靡费人力物力无数。
在很多人看来,朝廷犯了兵家之大忌,这与战败几乎无异。
只不过诏令就是诏令,诏令的意思也清晰明了,不会让人产生任何误会,所以即便有所异议,也无人敢于违背。
就像前隋末年,朝廷朝令夕改,乱命极多,可在杨玄感之乱以前,敢于公然抗命者寥寥无几,更何况是现在了。
而且军中的高级将领们,几乎都是皇帝的旧部,而开国之君在军中的威望尤其隆重,哪有人敢质疑诏令如何如何?
最多也就是嘀咕两句,兵部的那些人都是一群废物,因为诏令现在走的都是兵部,兵府不经兵部,已无调动大军的权力。
…………
涿郡,幽州治所。
幽州总管府后院正堂,几个人相对而坐。
右御卫大将军步群活动了一下略感僵硬的肩膀,看向对面的幽州总管宇文歆,“契丹诸部生乱,怎么就撤军了呢?总管莫不是有事瞒着咱们?”
他说话有点冲,不过宇文歆也能理解,任谁在魏县组织军中屯田,顺便为大军运送粮草辎重。
突然就接到诏令,蒙头蒙脑的在几日间便率军北上而来,谁也不会高兴。
坐在步群旁边的是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,此时却是疲态尽显,他刚从西北回到河北军中,就赶上了撤军这档子事情,又是一阵忙活,差点没累的吐血。
当年他和步群两人一同率军攻拔窦建德,窦建德平后,他又率军去了朔方,和阿史那求罗对峙,阿史那求罗不战而退。
元贞五年,李靖,杜伏威陆续率军出海,之后两三年间,灭掉百济,倭国,又平高句丽,薛万彻一直在河北镇守。
元贞七年,他又率领麾下骑兵被调往凉州,主要是唐军攻灭吐蕃,军力有所疲惫,薛万彻所部去了可以填补一下空缺。
同时突厥王庭出兵西域,西北的唐军各部枕戈待旦。
如果有了机会,必定又是一场大战,薛万彻所部正好可以增强西北军力。
只可惜西突厥不堪一击,到了去年年底,西域战事的胜负几乎已然分明,朝廷关注的重心又回到了河北辽东一线。
于是今年年初,薛万彻又带着部下们赶回了河北。
这一来一回,薛万彻腿都快跑细了,数遍军中各部将领,就没人像他这样东奔西走,没个消停的。
劳碌命啊。
不过也没办法,他麾下的五千骑兵,是大唐最为精锐的骑兵集群之一,一旦有了战事,他们自然闲不下来。
此时他已经默不作声的灌了两杯茶汤,听步群说话,也看向了对面的宇文歆。
虽然都是开国功臣,可他只见过宇文歆几面,没什么交往,论起熟悉来,远不如和他搭档已久的步群。
这会他就帮腔道:“是啊宇文总管,怎么突然就撤军了?几个契丹崽子而已,用得着这般如临大敌的提防?”
宇文歆看着这两位,心里道了一声骄兵悍将,脸上却露出笑容道:“两位大将军怕是问差人了吧?诏令还是先到的两位手上,之后才来到幽州,我又如何晓得朝廷回军之意若何?”
步群和薛万彻对视一眼,都有些疑惑。
步群道:“不是总管上书朝廷,奏议回军的?”
宇文歆苦笑道:“两位从哪听的消息?契丹诸部作乱的事确实是我命人报去的京师,可撤军却是朝廷的决议。”
薛万彻点头道:“这么说来,是陛下的意思?”
步群本来还想说些什么,一听这话立即闭上了嘴巴。
宇文歆道:“照我看两位就不用瞎猜了吧?反正没有陛下点头,诏书是从哪来的?尉迟将军远在怀远镇,这会应该已经接诏了。
诏令上是命他分兵去剿灭契丹诸部叛乱,剩下的兵马撤回幽州待命,咱们做好接应就成,其他的也不必做什么。”
步群和薛万彻都是久经战阵之人,听了宇文歆这几句解释,步群便道:“看来陛下是怕大军重蹈当年炀帝覆辙?”
薛万彻点头赞同,看着宇文歆道:“宇文总管这些年一直坐镇幽州,比咱们两个熟悉北边情形,到底是怎么回事,宇文总管应该最清楚不过了。”
这时坐在宇文歆旁边一直没有说话的兵部侍郎,检校河北道军事的窦轨说道:“契丹诸部骤然生乱,威胁大军粮道,突厥意态不明,阿史那多闻又多与契丹,靺鞨诸部来往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北雄请大家收藏:(m.konlan.cc)北雄空篮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